宁德市水电、核电项目依托大数据、AI等数字技术,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数智赋“能” 提质降碳
日前,记者来到福鼎宁德核电基地,技术人员头戴AR智能头盔进行巡检。“运用AR头盔后,单项工作时长可以缩短50%,工作效率可以提升35%。”宁德核电有限公司维修副总工程师潘烽介绍。记者了解到,该AR头盔目前还运用于巡检、备件验收、应急演习、培训等场景,已经成为一线工程师得力的助手。
实景孪生项目、AR智能检修平台、群厂精准运维管理平台、安全生产智能化系统、宁核响应中心……近年来,宁德核电有限公司不断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让数字技术充分赋能设备巡查、检修作业、智能教培等场景,大大提高了一线工程师工作效率,切实保障核电运维的安全可靠。
核电基地作为大国重器,其生产现场涉及36万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它们基本同时处于运作状态,不但设备管理难度大,并且需要针对性地搭建相适应的数字化场景,其中的复杂度也不小。
目前,宁德核电已成功地开发了精准运维管理平台,并推出了AR智能头盔、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多个数字化创新应用。这些应用在企业管理、效率、安全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核电基地是庞大且复杂的人机系统,宁德核电的实景孪生平台采用全景技术和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以360度厂房实景照片为基座框架,通过经济、快捷的方式打造核电厂生产场景可视、设备信息可查、场景设备可互动、系统数据可关联、重要活动可直播的一个数字化基础平台,有效解决核电厂缺陷难核实、设备不易寻、数据太割裂、培训不直观等难点和痛点问题。
宁德核电维修副总工程师潘烽介绍:“工作人员需要戴着手套,一边工作一边在纸质包上记录,这样非常麻烦。我们就想能否释放工作人员沾满油污的双手。”
针对在工作过程中填写纸质工单会多次影响工作人员的操作,工序、设备、工具间的频繁切换给工作人员带来较大负担这一痛点难点,宁德核电AR智能检修平台利用AR智能头盔全方位武装现场员工,打造最强“数字尖兵”,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解放工程师的双手,把维修和巡检过程中数据录入、签字确认时间减少50%,提升20%至30%现场检修和设备巡检效率。该平台于2023年获得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一等奖。
为系统化解决安全领域存在的管理难点,宁德核电通过安全生产智能化系统实现管理可视化、信息动态化、数据智能化,将碎片化的数据信息统一集成管理,信息通过数字地图进行展示,提供直观的实时的数据,拉近与现场作业的有效沟通距离,缩短管理者的处置干预时间。
潘烽说:“我们还自主化开发了一套整合设备管理、运维计划、成本精益化、风险配置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平台,即群厂精益运维管理平台。它打通了核电运行、维修、技术三大领域的可靠性管理核心数据,实现了设备可靠性管理的‘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管理理念的落地应用。”
据了解,该平台荣获10项国家软件著作权,打破了欧美核电长期对于设备可靠性管理配套软件的技术垄断,实现了设备可靠性管理成套专用软件的国产化;40项WANO指标进入世界前1/10优秀水平;成本精益化成果显著,每年可为宁德核电节约可量化的运维成本2800多万元。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东南沿海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持续扩大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截至2023年底,占比高达78.79%,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数智化转型助力核电运维更安全,也让抽水蓄能生产更高效。在周宁大山深处高达108米的国内抽蓄电站第一高坝上,技术人员正在用无人机进行上、下水库的大坝巡检。目前,该基地已经完成了数字建厂工作,建成主厂房、尾闸洞、检修闸门室等7处高坠安全防护系统和“5G+MEC+IPV6”最高安全等级专网,应用消防分布、电子围栏、人员定位、信息预警等智能管控技术。
记者了解到,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充分运用“大云物移智”、5G专网等数字化技术,结合统一数据平台、智能安防系统等项目,加快推动智能诊断、智能巡检、智慧资产等数“智”项目落地实施,着力形成5G工业应用成果。该基地还利用VBA宏程序开发形成案卷编制工具,实现一键批量生成档案案卷封面、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备考表,并可同步完成电子文件夹创建和命名,有效提高了项目档案编制的效率和质量。
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动产业数字赋能减碳,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宁德时代全国5G专网、灯塔工厂、宁德大唐5G智慧工厂、周宁抽蓄5G智慧电厂等优秀项目案例为标杆,总结经验做法形成案例库,以点带面拉动新能源、电力等产业链的复制推广,实现企业生产运行、能源消费、碳排放一体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增效降本降碳,助力碳达峰行动。(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