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机制,推动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施展才华——
人才沉下去 振兴加速度
“淡淡酒香,聪慧儿郎,农耕忙,一埂一田呀,五谷香……”一曲隽永的《屏山南》徜徉于屏南县屏城乡南湾村的梯田之上。曾经抛荒的山垄地,在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邱桂敏的努力下,再次披上翠绿的新装。
近年来,屏南县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面向社会各界公开招募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吸引各地专家学者、名导名编、文创艺术家、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大学毕业生等609人报名,通过发挥组织优势,“按需索骥”共精选特聘104人,开启了一场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精准服务赋能 推动产业振兴
头戴草帽,肩扛锄头,挽起裤脚,赤足踏入南湾村湿软的梯田里,簇簇绿野中莞尔一笑的身影,正是邱桂敏。
先前,南湾村一度有连片山垄田撂荒。究其原因,主要是种植收益偏低。从小怀揣着“兴农梦”的邱桂敏以开荒复耕为起点,以强村富农为目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从复垦50多亩荒地到开辟200余亩抛荒梯田,从筹划田间音乐节到举办农耕文化节,从创办“一糯千金”合作社到带领村民流转田地共同致富,从建设多功能田园综合体到打造乡土摄影基地……“农业+多业态”的发展模式为编织“稻香梦”提供了新路子。
“被聘为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这既是光荣身份,更是特殊使命。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敢于放手一搏。”邱桂敏说。
邱桂敏的故事,是屏南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扎根乡土、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一。为精准定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被划分为基层党建、农文旅、高山农业、文创、智库、电商等12类,每类细化3至6项具体服务内容。依托特色产业资源,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结合自身特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县域产业全链条升级,助力水稻、黄酒、食用菌、芙蓉李、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走上现代化之路。
产业欣欣向荣,乡村蒸蒸日上。截至目前,在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带领下,屏南县已推动实施生产发展、科技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177个,打造“屏南800”“一亩田”“云村民”等特色品牌10个,累计带动“家门口”就业1931人,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59.8万元。
荟萃文创之光 引领乡村善治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入夜,停驻在代溪镇北墘村莒溪畔,凝眸于黄酒文化长廊上的流苏花灯,诵诗词歌赋,享凉风习习,听溪流潺潺,好一番惬意氛围。
这正是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陈丽清为北墘村量身定制的“氛围感打卡套餐”,力图用具象的形式呈现当地传承百余年的黄酒文化。
被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以来,陈丽清以“黄酒文化+乡村旅游”为出发点,围绕酒坛微景观改造、黄酒氛围提升,打造高黏性的精品旅游路线。同时,依托服务项目对北墘村黄酒、古民居等文化资源进行整体策划运营,有效拉动集体、村民增收。
北墘酒文化的迭代更新是屏南县择优选聘人才,点亮文创之光的缩影。近年来,屏南县通过出台“揭榜挂帅”项目工作管理办法,经乡镇推荐、初步筛选、集中论证、公开发榜、对象揭榜,打造“乡野艺校悦读空间”“稻田公社”等攻坚榜单,给予项目奖补、个人“赏金”,搭建起“谁能干谁就上”的赛场。
“能发挥自身所长,带动乡村文化振兴,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杨晨芬的一席话引起诸多同仁的共鸣。在他们之中,有的将全新设计理念融入老屋修缮,相继建设乡村美术馆、个性化书店、公益教学中心等文化场所;有的举办原创音乐节、手作IPA啤酒节等各类活动,推动乡村文化供给从单一化逐步转变为多样化;有的扶持推广“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油画教学,帮助广大村民陶冶艺术情操、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兴盛,乡村发展引擎才能更加“澎湃”。在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助力下,通过活化利用古屋老宅,建设文化场所,举办文创集市、快闪等各类文艺活动70多场,有力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
广聚多元合力 撬动乡村蝶变
“银河舞”“神鸟游街”“莫空鸣集市”……节目亮点纷呈,街道车水马龙,摊市游人如织,每逢佳节,前汾溪村总是一派热闹景象。
前些年,屏城乡前汾溪村还是被戏称为“好山好水好无聊”的空心村,而今已转身成为“有歌有酒有生活”的网红村,如此嬗变,离不开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毛华磊、王润家团队的辛勤浇灌。
“初到前汾溪,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景致和古色古香的闽东民居让我着迷,但古村落生机活力的衰亡以及留守村民内心世界的空虚也让我深深惋惜。我们团队迫切想要为这个村子做些什么。”毛华磊回忆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毛华磊、王润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探索乡村美育实践,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田野调研、社区营造、助农宣传等活动,以丰富儿童课余生活为切入口,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古村面貌得以焕然一新。
这两年来,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们有的当上了“村官”,带动村民一起做卫生、种花木、亮村貌,搭建新老沟通交流桥梁纽带,畅通“新村民”建言献策、共建共治渠道;有的创建“法官+半月谈”普法机制,开展“司法夜调”,打破传统司法调解“白天组织调解,群众外出劳作,百姓收工回家,法官下班休息”的瓶颈;有的推动闽江学院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适配,开展“信来心往”志愿活动,提供儿童成长引导、亲情代偿性陪伴等服务……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们勠力同心,开启了一场场乡村蝶变记。
104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在沃野田畴上织锦,于黄墙黛瓦间造梦,他们的智慧汗水在屏南乡村振兴一线涌动,实现了人才集聚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同频共振。(闽东日报 甘叶斌 张乾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