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希望田”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坚持质量并重、管护并重——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既要突出高标准,宜改则改、改就改好,也要结合生态水系、美丽乡村建设,让土地增值、让农业增效。”近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指导,市级科技特派员曹榕彬等人员来到霞浦长春、沙江等地了解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因地制宜提出具体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坚持质量并重、管护并重,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3.23万亩,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019年至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1600元/亩,2023年至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亩均财政补助资金统一提高到2400元,市财政下拨市级配套、管护资金共550.6393万元。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关于新型经营主体等单位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管理的通知》,各地通过农业政策性银行贷款(已投放贷款8亿元)、筹集社会资本200多万元等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标准、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如何建?如何改?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开展选址,在建设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整乡(镇)、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以灌排化、机械化、田园化、生态化、数字化“五化”为建设目标,连片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农田道路等工程建设,切实解决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并按照《福建省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建设指南》,强化项目申报与审批、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监督管理。
仲春时节,走进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沙塘里、沙塘街等村,一块块平整的耕地错落有致,沟渠内流水潺潺,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农机具轰隆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热闹的春耕图景。
“2020年、2022年,我们共完成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如今灌溉、耕作、运输都方便不少,去年我们合作社采取轮种、套种的方式,通过新型农机应用,种植花椰菜、西红柿、水稻、玉米等作物3000多亩,年收益1500万元以上。”霞浦县古县富民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朝志、霞浦县绿和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阿静开心地介绍。
建管并重,功在长效。市农业农村局发出《关于做好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工作的通知》,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管护机制,落实具体责任。2019年以来,各地利用省级灾毁修复及管护资金、市、县级财政管护资金、项目结余资金合计5000多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同时,福鼎、周宁、柘荣等县(市)共筹集200多万元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保险试点工作,强化高标准农田的维护。
此外,各地还积极实施地力提升工程,推广绿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及品质,助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2024年,全市拟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2亿元,在9县(市、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5万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在拓宽投入渠道、提升设计水平、强化项目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建好高标准农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闽东日报记者 陈容)